2025年5月16日,我学科邀请到厦门大学李林教授来我校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线粒体衰老"学术报告,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阴彩霞教授主持报告,化学学科相关领域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李林教授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抗衰老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报告围绕"信息精准检测、功能特异性调控和主动健康监督"三大主题展开,展示了多项具有重要临床与产业化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
近十年来,李林教授依作为黄维院士团队的骨干成员以“检测-调控-应用”为研究主线,聚焦肿瘤与帕金森病等模型,在活体层面实现了分子靶点标记、功能解析及终点事件干预,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了创新工具与理论范式。这些基础研究的成功,为团队产业化道路做出重要贡献。从第一代"植物线粒体提取精华面膜"到第二代"线粒体精华原液",显著提升细胞摄取效率,实现“逆龄”生长。更引人注目的是,团队开发的智能汗液手表,通过汗液标志物多重信号矩阵实现实时健康监测,该成果连续两届荣获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竞赛特等奖,并获得多家权威媒体的重点报道。
我们相信,通过分子影像技术与线粒体靶向调控的深度整合,将有望突破现有抗衰老研究的时空精度限制,为延长人类健康寿命开辟全新途径。目前,李林教授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科技力量。
本次学术交流从多视角给予现场的师生启发:科学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从学科的本质出发,并通过商业嗅觉助力研究成果的落地,推动知识生产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深度联结。
附专家简介
李林,男,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2009年博士毕业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化学生物学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全职回国加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团队;2023年加盟厦门大学。课题组主要在生物光子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学科背景下聚焦“线粒体抗衰老工程”研究。迄今为止,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其中通讯/第一作者20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62/32项,参与编撰专著《分子影像与精准诊断》《2022年柔性电子白皮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陕西省高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二十余项;当选“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Mc元素”代言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常委,“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活性氧生物学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Materials Report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FlexMat》等期刊编委,江苏省侨联青年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健康电子专委会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