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研究人员  
   学科建设  
   科研动态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博士后流动站  
   办事流程  
   网上下载  
   图书仪器  
   学术交流  
   教师招聘  
   特色资源  
   人才培养  
   党群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手性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 发布日期:2016-07-28  ] 【返回

   自从1911年Werner提出配合物的手性起源于配体的空间非对称排列以来,一百多年来人们就有一种直觉,即手性结构单元如配位八面体的Δ/Λ排列(构型手性)、配位五员环的δ/λ扭转方式(构象手性)等决定着化合物整体的手性或光学活性。同时认为非手性的小分子单齿配体对配合物的手性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这些基本概念已被人广泛接受,但关于后一点却没有理论证明。

   我所王越奎教授课题组在研究手性配位N的反常邻位效应(Z. Naturforsch.69a, 371- 384, 2014)中发现这种直觉是不可靠的,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顺式-二-乙二胺合钴配合物的手征光学性质,首次从理论上证明该类配合物的电子圆二色谱完全是由其中单齿配体(如N3和NO2)的空间取向决定的而不是由配位八面体的构型手性决定的,并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理论解释。有关工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无机化学专业刊物上(Inorg. Chem., 55, 6949–6960, 2016)。这是手性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要突破,不仅纠正了文献中对有关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的错误指认,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手性的认识。因此,该文不仅对深入理解物质的手征光学性质和生命现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探索合成新手性材料和新药物等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势必会改写目前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其长远影响必将逐步显示出来。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太原理工大学 中北大学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curChannel.site.name}